如何让科普“生活圈”变得更加色彩斑斓?杨浦这样做→
进口精品地板日照科技创新推动着科技发展,科技发展又同时推动着科普创新。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是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助力科技自立自强”。
给一把毛刷装上电池,竟成了“扫地机器人”?月饼能用3D打印的模具来制作……孩子们在大学校园内的市集“畅游”,高校师生和社区志愿者把科普“玩出了花”。水晶球、原木底座、卡通小摆件和一组小灯串,如何设计制作成会“飘雪”的艺术小夜灯?学习垃圾分类科普知识,怎样运用色彩制作一个创意涂鸦环保袋?滨江党群服务站,既是深受欢迎的“打卡点”,又是传播科学知识、举办科普活动的重要载体。数字生活科普系列活动帮助老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直播间内汽车能效的科学原理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……线下活动如火如荼,线上活动也是丰富多彩,科技赋能,社区书院“活”起来,建起“直达居民家门口”的“快车道”……
科普创新,进一步打通服务居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甚至“最后一百米”尤为重要。传统的科普以课程为主,在杨浦,更多是体验式的。人民城市新实践,杨浦如何让更多居民群众体验到文化“加油站”的便利、科普“生活圈”的多姿多彩?
鲍衍卓今年7岁,家住四平路社区,9月23日,他来到同济大学参加超“月”未来科普市集,“以前没想到,几根木条能承载这么大的压力,原来科学也可以很好玩。”鲍衍卓告诉记者,这是他第一次体验科普活动,“一边动手一边学知识,充分感受到教室之外的快乐。”
这场科普市集由四平路街道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、FABO数制工坊举办。几根木条、一段胶棒,背后竟藏着物理学知识?给一把毛刷装上电池,竟成了“扫地机器人”?月饼能用3D打印的模具来制作……同济师生们和社区志愿者现场摆摊,把科普“玩出了花”。
“首先制作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,然后就到了大家开动脑筋、任意发挥的时候……”市集上,“木立方承压挑战赛”的摊位是“人气款”。孩子们需要在专业指导下,用木条制作出一个正方体,再试着在其中加入更多木条,让它的承压能力达到最高值;最后,用压力测试设备依次测试,评出当日的小冠军。
机器人体验区也是当日的“热门”,一群孩子正与基础的电子电路元件“正面交锋”。只见他们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毛刷、轻黏土、电池、电线等物品,创造出了一个个具有个性化色彩的“扫地机器人”。这些“扫地机器人”色彩缤纷,在桌上突突突地跑,逗得大家兴奋不已。薛珺豪小朋友直呼“好玩”,“我一直很喜欢模型、机器人这些东西,但体验的机会不多。今天玩得很过瘾!”
记者注意到,现场“练摊”的摊主们大多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。从构思摊位内容,到设计教学方式,他们基本上都是全程参与。对大学生来说,这是一次面向社会,锻炼自身科普能力的挑战。“四平路街道经常与我们学校合作,让我们有机会开放校门,拥抱社区居民,在科普方面收获更多经验。”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研究生周致君说。
大桥社区居民王女士在闲暇时间经常到杨浦滨江走走逛逛,是党群服务站的“老客人”。她说,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觉得非常有意义。”
杨浦滨江5.5公里岸线上“珠链式”分布着党群服务站,其中,电站辅机厂站是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“红色打卡点”。其实,它还肩负着一个重要功能——科普,是传播科学知识、举办科普活动的重要载体。
水晶球、原木底座、卡通小摆件和一组小灯串,如何设计制作成会“飘雪”的艺术小夜灯?学习垃圾分类科普知识,怎样运用色彩制作一个创意涂鸦环保袋?通过品鉴,体验现磨咖啡工艺,在咖啡中细品科学;有趣的亲子桌游赛《冰糖葫芦》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,还培养了逻辑思维……传统的科普以课程为主,在这里,更多是体验式的。
大桥街道社区书院依托的电站辅机厂站,占地面积800平方米,共三个楼层,随处可见科普元素。二楼一个蓝丝带形状的360度环保屏,展示了杨浦“三区联动、三城融合”的创新实践,科技感满满。三楼的“滨江书房”,设有科普阅读专区,陈列着各种科技书籍,便于市民游客取阅。
科技创新推动着科技发展,科技发展同时推动着科普创新。科普创新,进一步打通科普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甚至“最后一百米”尤为重要。
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是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助力科技自立自强”。2023杨浦线上科普日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,把实物的视觉效果经过3D数据化在手机端上进行展示,拓展了科普的边界,市民只需动动手指,即可纵览杨浦线上科普日全貌。
社区书院,既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“加油站”,又是群众共建共享、自治自理的科普“生活圈”,也是打通科普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有效手段。
社区书院怎么建?区科委(协)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印发《杨浦区党建引领“社区书院”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,明确“第一年全覆盖、第二年上台阶、第三年形成长效机制”社区书院建设三步走的时间表和任务图。
目前,杨浦共建有市级社区书院4家、区级社区书院15家,已实现社区书院建设街道全覆盖。通过这种方式,科普知识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基层社区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普服务。此外,区科协还积极打造“手机上”的科普馆,数字科普场馆数量已达11家。这种线上科普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使科普知识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。
在大桥街道社区书院,不仅线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,线上活动也是丰富多样,辐射面更广——
想网购,智能手机怎么用?数字生活科普系列活动,帮助老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;直播间内,汽车能效的科学原理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,大家纷纷发言与授课老师互动,并用事先领取到的材料包进行组装;线上科普和插花体验活动报名发起不到15分钟,名额就被火速抢空……
如何让社区书院“活”起来?杨浦坚持科技赋能,运用遍布全区12个街道的40个“智慧科普盒子”,覆盖各个社区书院,持续、及时推送海量权威信息,为居民群众获取知识搭建起“直通车”和“快车道”,成为科普宣传的“主阵地”和居民“家门口”的“良师益友”。2022年杨浦区“全国科普日”活动期间,“杨浦智慧科普盒子分布地图”发布,实现全区“智慧科普盒子”资源互通共享。
在杨浦滨江搭建“5G VR党建”科普互动体验平台;在创智坊社区睦邻中心建设大众创新科普角;借助院士风采馆平台,开展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活动……为提升公众科普素养,区科协还打造了一系列科普品牌,如一街一品、一校一品、一馆一品等。
“希望通过推动杨浦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,为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提供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‘源头活水’。”区科协常务副主席钱彬说。